当前位置:首页 > 要闻快递 >
铅山祝氏:不腐连四纸 见证好家风
日期:2018-01-16  来源:未知


6月29日,农历六月初六,中国传统“晒书日”。

电子阅读日渐风靡的今天,这个曾经神圣的日子,已被不少人忘记。而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,这个传统节日却延续至今。

这一天,炙热的太阳烤在祝氏祠堂外的空地上,镇上几户祝姓人家,在几位德高望重长者见证下,拿出几块二尺宽、数米长的木板,用高凳支好,然后小心翼翼搬出古书,开始两面翻晒。尽管有些书籍的封面已经陈旧,但每页纸张仍光洁如新,拿起书页的一角,轻轻抖动,能听到清脆的响声。

铅山县文联主席丁智:

这些古籍,用的就是石塘自产的连四纸。连四纸是武夷山一带特有的纸,这种纸洁白莹辉,细嫩坚韧,放一千年都不会褪色,不会腐烂,不遭虫蛀,所以我们叫它“千年寿纸”。

在古代,这种“千年寿纸”非常珍贵。明代宋应星所著的《天工开物》中,有数处记载铅山造纸的状况,对连四纸给予了很高评价。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、文人骚客能得到朝廷御赐的正品连四纸,是荣膺乡里的大事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》就是用连四纸印制的。2006年7月,连四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现在,它仍然是国家图书馆、北京荣宝斋、西泠印社的专属用纸。

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,位于赣闽二省交界,在历史上有“八省通衢”之称。“石塘市,县东南三十里,其地多宜于竹,水极清冽,纸货所出。”称石塘为“市”,可见当年石塘商旅云集的盛况。“其地多宜于竹”,这是石塘造纸业传承千年的物质基础。而在石塘生产的十几种纸之中,连四纸声誉最盛。对连四纸的制作方法,古人有详细的描述——

“石塘人善作表纸,捣竹为之。竹笋三月发生,四月立夏后五日,剥其壳作篷纸,而竹丝置于池中,以石灰浆数日,取丝,连浆上竹楻锅煮烂,经宿,水漂净之……每一槽四人,扶头一人,舂碓一人,检择一人,焙干一人,则日出纸八把,拾有三把为一石……”

那么,连四纸上记载的是些什么?为什么石塘的连四纸这么有名?连四纸与祝氏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?

翻开这些古籍,我们发现,祝姓人家晒的,大部分为祖宗传下来的家谱。石塘祝氏敦本堂传下来的支谱第十一卷上,清清楚楚印着石塘祝氏家训。

祝氏后代祝敏:

我们祝家每年晒家谱,都要翻到家训这几页。由于年年晒、年年听长辈跟我们讲家风家训,所以我对石塘祝氏家训记得很牢了。第一条,敬祖宗以睦族;第二条,敦诗书以移俗;第三条,勤执业以治生;第四条,戒奢侈以足用。

铅山县现存古老的家谱并不多,石塘祝氏至今保存着不同年代的家谱,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。这不禁令人好奇:为什么石塘祝氏的家谱保存得这么好、这么完整?

是家风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?还是连四纸作了很好的媒介?祝氏家风对石塘造纸业的发展,作用到底有多大?

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志繁:

连四纸精良的制作技艺也是逐步形成的。祝氏家族迁入石塘镇以后,制定了“敬祖宗、敦诗书、勤执业、戒奢侈”的家训,这个家训促进了连四纸的工匠精神,使得连四纸的技术更加精良。由此可见,祝氏家风与连四纸的盛产是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。

纸与读书人的关系,在石塘结合得尤为紧密。石塘的读书风气,因祝氏而兴。祝氏与读书结好,又促进了石塘纸业的发展。

这里要谈到两个人:辛弃疾和朱熹,他们都与石塘祝氏名儒、曾当过贵州刺史的祝可久关系密切,都为祝氏家谱写过序言。这在铅山县各姓中,是独有的荣耀。

辛弃疾写的序开篇说:“古昔天下分为九州,唐虞以降,九州之内无族谱者不得为大族显姓。”他认为祝可久修家谱,彰显了祝姓在铅山的大族显姓地位。幼年时期,朱熹曾跟随福建崇安理学家刘子翚到石塘,在祝可久开设的隆教书院读书。朱熹成为理学宗师后,祝家请朱熹为家谱作序,朱熹欣然应命。朱熹后来经常在江西福建一带活动,来往于铅山鹅湖书院与隆教书院之间。朱熹、辛弃疾等大家与石塘祝氏的密切交往,印证了祝氏倡导的“敦诗书以移俗”的家训。

石塘祝氏家训中,第一条是“敬祖宗以睦族”,这是石塘祝氏安身立命的根本。“自高曾以至于无穷,旁而治之,皆我族也,皆当爱也。由祖以念族,由敬以生爱……”石塘祝氏虽是当地大族,却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,他们和福建崇安县望族刘家联姻就是一个例证。此外,如果祝氏没有包容精神,石塘就不会有后来的外姓入驻,也就不会有石塘纸业的蓬勃发展。许多外地人与当地槽户“包槽”订购纸张,或直接在山里开槽造纸。落定脚跟后,他们成了石塘永久居民,而后或与祝氏联姻,或与祝家结成商帮。民国初年,江西建昌府商人于松泰率全家老小迁来石塘后,就买下了祝姓人家的房屋,并为纸号冠名“松泰行”。

石塘祝氏家训第二条“敦诗书以移俗”,为石塘发展造纸业营造了文化氛围。“夫风俗之移,视乎习尚,而习尚之正,不外诗书。”祝氏祖先认为,要端正风气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敦诗书”。祝氏迁居石塘后,把“敦诗书”放在家训的重要地位,并用来教化乡里。祝可久从贵州刺史退隐石塘后,开设了隆教书院,“训子弟益勤,厚礼馆,置名儒,故祝氏为学者,皆有师承。”石塘祝氏第七世祝大椿热心捐资助学,将寺庙田产等尽数充当学田,并取“征榷钱”作为补充,帮助知县完成县学修葺。明初儒士祝永昇,“晚年重建宋刺史可久公后山隆教书院,聚族人诵读其间。公亲为讲说,故其时族人多实学云。卒年六十八,所著有《后山集》十卷,《隆教堂讲义》十二卷,《孝行荟萃》四卷,藏于家。”

铅山县民俗专家刘军:

一般来说,造纸业发达的地方,雕版印刷业也很发达。从祝永昇家的藏书来看,当年石塘在祝家“敦诗书”影响下,全镇可谓“横经者满堂”,读书藏书成风。加上受鹅湖书院影响,历史上铅山县内藏书万卷的家庭不少。

铅山县博物馆馆长钟文良:

石塘有“纸都”之称。在离石塘10公里的老县城永平,有(一门九进士的)赵士礽家族。赵家藏书楼里的经、史、子、集都是拿铅山纸印刷的。明代毛晋汲古阁中的《十七史》也是铅山竹纸印刷的。清晚期的华祝山家族、潘斌家族也藏有很多书,直到现在,书籍纸张仍光洁如新,而这些都是拿铅山的连四纸、毛边纸印刷的。铅山正是因为有许多读书人、藏书家,推动了印刷业的大发展。

祝氏家训第三条“勤执业以治生”,很值得玩味。祝氏祖先并不赞成“由士而外,惟农最贵,工商虽巧,往往以逐末而贱之”,而是告诉后代:“或有无土可耕之叹,而工商杂业宁不可籍以自给乎?”

祝氏后代祝敏:

对于这句话,我的理解是,即使当不了官,无地可种,但做些工商杂业,靠自己双手自给自足,也是可以写进家谱的。赚了钱,家里有了积蓄,就要遵照第四条去做:“戒奢侈以足用”——有了钱不能大手大脚,要做公益事业,这也是祖先的一贯家风。

石塘祝氏作为显姓,对地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纵观我国各姓传承下来的家风,学而优则仕之外,把工商杂业作为正经行业写入家训的,并不多见。

在祝氏家谱中,还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契买胡廷瑞廷亮廷倍石塘莲塘庵下官圳旁朽榻料窖六口……去价常钱叁拾千文。”

铅山县民俗专家刘军:

料窖就是制作竹丝纸料的重要槽坊,祝姓买下六口快要腐坏的料窖,是对纸业生产的抢救。把购入料窖写入家谱,与读书、务农并列,说明工商杂业同样被祝家所重视。从中不难看出,祝氏一门,对石塘传统手工业,特别是造纸业的发展延续,功不可没。

“未成绿竹取为丝,三伐还须九洗之。”连四纸价值连城,非一日之功。“横经(指受业或读书)满堂,负耒遍野”,祝氏流风遗泽,非一年之力。千年寿纸,千年显族,千年石塘,淳厚家风,是浸染三者的精髓和灵魂。(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纪委)

 
    [ 责任编辑:上饶市纪委 ]
    ☆ 相关文章
    Copy right 2018 by www.nj-jiaji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中共上饶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上饶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  E-mail:sjw_xjs@srlz.gov.cn
    技术支持:上饶之窗